!走近《上大学》,看见……

期次:2012年第9期   








  这是发生在三明学院的真实故事———来自闽西老区的贫困生杨羽飞考上大学,在新的起跑线上,他勤工俭学,生活得很愉快。
  寒假,他赶到厦门与打工的父亲一起过年。父亲得了急性尿毒症,在日夜看护和治疗费短缺的情况下,他做出了两个决定:卖掉母亲留下的祖厝救父亲!带着父亲上大学!
  因为怕被学校退学,他采取了低调处理。奔忙与课堂、医院、出租屋之间,常常顾此失彼,加上治疗费的压力,他很艰难。
  除了杨羽飞外,大一学生也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曾格格是家中的小公主,学习成绩优异,却不体谅父母的难处;崇尚“六十分万岁”的大宝图虚荣,把母亲叫阿姨;赵勇刚徒有虚名,却很矫情,什么事都不敢面对;豆豆阴差阳错来到三明学院,一直后悔……在杨羽飞的感染下,他们重新认识大学生活,思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纸 包 不住火。系主任陆教授发现了情况,并 亲自 到出租屋 看望 ,寄 予极大的同情。全校师生都起来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杨羽飞被感动着……杨羽飞成了“感动福建十大人物”之后,遇到的是更大的心理压力。巡回演讲、开会、采访、照顾父亲等等,使得他出现了考试不及格的情况。有人觉得他骄傲了,奢侈了,不该穿昂贵的衣服。这个没有被生活压垮的学生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几近崩溃,他选择了离开学校,回老家。
  杨羽飞在车站被老师和同学们挽留,但他仍然一意孤行。穿着病号服的陆教授赶来,使得他惊讶,原来陆教授欢乐不治之症。这位因工作而耽误了治疗的辛勤园丁讲述了自己的临终遗言,让杨羽飞感动之极并茅塞顿开。他决定要像陆教授一样,学会担当,懂得责任,在阳光和雨露中,长成一棵大树!
  在杨羽飞事件中,不仅仅反映了一个阳光男孩的孝道,而且通过他的磨难和成长提出了一个命题: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作品塑造了杨羽飞的形象,歌颂了陆教授和辅导员老师的奉献,也表现了大宝、曾格格对父母孝道的前后变化,让同学认识了感恩,认识了上大学的意义。
  杨羽飞获得全国道德模范光荣称号,受到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根据杨羽飞提出捐出剩余的14万爱心款的意愿,学校按照1:1的比例追加款一共28万元,成立“三明学院自强自立奖励基金”。
  一花引来万花开。继杨羽飞之后,又有许多模范的学生和辅导员登上了省级和国家级的光荣榜,三明学院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阶段,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以师德模范曹云露教授和全国道德模范曹阳飞宇事迹为原型,反映三明学院“典型引路、榜样育人”成效,历时一个月创作排练的原创校园剧《上大学》于6月13日正式搬上舞台,首演现场气氛热烈,反响不俗。为探究《上大学》的幕后故事,我们走近了《上大学》……走近《上大学》,看见真诚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平淡无奇经过创作者的艺术加工,精炼的语言描述,紧凑的情节编排,激烈的冲突渲染,最终为世人呈现出高于生活的艺术美感和精神享受。
  福州市艺术创作中心书记、校园剧《上大学》的编剧马文正在谈到创作初衷时表示,“现今的文化生活中,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群体,数目众多,但是却没有多少为大学生创作的人,也没有多少反映大学生生活的作品,作为一个专业作者,我觉得有这个社会责任来为大学生写戏,反映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但今天的大学是什么样的大学,究竟能不能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有道德、有爱心和有理想的人?能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勇于担当、善于担当的人?马文正一直有着这样的疑惑。一次来三明学院的采风,他有了新的发现。
  深刻了解三明学院师德模范曹云露、全国第三届道德模范曹阳飞宇等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以及“典型引路、榜样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坚定了马文正的创作决心。因为沙溪河畔、戴云山下这所学府故事很多、很真,淳朴的人物原型本身足以打动人。正如本剧编剧、福建省曲艺家协会王芳导演所言,“真实是最有力量的。编剧捕捉生活中真实的故事,彰显出不同寻常的意义”。
  真实的故事召唤着真诚的艺术工作者,继编剧马文正、导演王芳加入《上大学》之后,福建省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唐皖闽、福州市歌舞剧院林宝杰也纷纷加盟该剧,分别担任舞美设计和舞美监制。为了使剧情更加贴近校园生活,为了能最大限度地挖掘非专业演员的表演潜力,编剧马文正在全面了解学生演员的基础上,根据演员的个性重新设计剧中人物的性格,结合三明学院的特色以及当下校园流行语不断修饰台词、丰满情节,截至首演前,剧本已修改12稿。所以,首演舞台上我们看到了阳光的杨羽飞、娇惯的曾格格、虚荣的大宝,听到了时下流行的B-Box、《最炫民族风》,更感受到了轻松自然的表演所传达出的欢喜与感动。
  编剧如此,导演亦是如此。一个月的排演期内,青年导演王芳过着奔波于三明和福州之间的生活。在三明学院,她以排练厅为家,把学生演员视如自己孩子,演员什么时候休息,她就什么时间收工。她毫不吝惜对演员演技的传授,也毫不避讳对演员缺点和懈怠的批评,首演结束后,她说,“排练一个校园剧,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艺术成果,还塑造了一支优秀的队伍”,队伍显然优秀,但没有这位年轻的“队长”,这优秀又从何而来呢?
  首演的成功源于编剧、导演的真诚创作,源自主创团队的精诚团结,功于日日夜夜所有演职人员的辛勤付出。殊不知,从创作到排练,从幕后到幕前,支撑整个原创校园剧成型的是学校上下的不遗余力的支持。三明学院党委行政对此剧的创作十分重视,校领导多次到排练现场指导,各部门、各院系的密切配合,保障了排演工作的顺利进展。曾经,工作、求学于三明学院这所学府师德、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感动了万千人;如今,同样孕育于这所学府、内涵楷模精神的诚意之作已初现风采,希望它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感受。
  走近《上大学》,看见成长当夏日的第一缕阳光照进排练厅时,那里已是一团忙碌。窗台前他在抑扬顿挫地练声,地板上她们在熟悉着舞台动作,角落里还有几位默默地触摸着角色内心……他、她、他们,都是校园剧的演员,是从五湖四海来三明上大学的学生,是经过层层海选出演《上大学》的90后学生演员。一段时间以来,90后被贴上“缺乏吃苦能力、没有担当、自私、慵懒”等标签。的确,对于新一代,似乎总有人来褒贬一番,或忧心忡忡,或赞扬嘉许,但曾经的“新一代”又总在岁月的历练的成长为时代的主人翁。走近《上大学》,我们看到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在认真着繁重学习任务同时,也诠释着非专业演员的专业精神,他们扮演着身边的榜样,也在展现着真实的自己。
  “虽然之前通过主题班会对曹阳飞宇有认识,但是一些经历和细节还是比较难理解,后来我与飞宇学长进行交流,看了《德耀中华》这本书,自己慢慢理解,才渐渐融入这个角色”,在剧中饰演杨羽飞的蒋翔宇这样说。为了理解角色,深入角色,非专业的演员主动去拜访《上大学》的人物原型及亲友,去了解主人公的处世态度、生活习惯。除了在访谈中汲取灵感,这群非专业的90后演员还积极地去图书馆里、到互联网上查阅有关有关表演和人物原型的学习资料,利用学习、排练间隙去钻研,去体会。当然,演员们最珍惜的还是每次与编剧、导演的对话交流,每次交流之后他们都细细地去咀嚼,再与其他演员相互切磋,慢慢地去感悟情境中的人物内心活动,一遍遍去“磨戏”,一点点去感觉。
  为了能在正式演出时呈现出最完美的状态,学生演员们平时不敢有一丝的松弛和马虎。在没有空调的排练厅里,穿着厚厚冬装的演员不断地尝试着“无汗”的哆嗦;为了排演顺畅,他们打破正常的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午休成了一种奢侈,熬夜加班便也司空见惯。如此的高强度难免令一些学生的身体吃不消,但这些90后却从未动摇,曾有发烧、饰演曾格格的陈诗涵说,“没事,我吃点药就好,不能因为我一个人而耽误了进程”。除了演员自己的坚持与坚强,演员之间的鼓励、理解与支持也是话剧排演顺畅的保证。万理想并非饰演陆教授的第一人选,而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最终出演陆教授的第一饰演者正是万理想的好朋友,这让万理想十分困扰,但在这位好朋友的劝解和支持下,在编剧和导演的指导下,在全体演员的配合磨练下,陆教授的角色才最终得以绽放。
  首演结束,卸下角色的学生演员相拥而泣,这泪水是因为被校园剧中主人公的崇高精神所打动,也是因为彼此的辛苦和付出得到了认可和回报。一位亲历整个排演过程的老师说,“我已经放下了对90后的偏见,在校园剧的排练过程中我深刻的感受到90后的学生有超越他们年龄的思想。并不是网络上所说的那样,他们是有担当有理想有责任意识,有团队意识的一代人。”
  舞台下90后学生个性张扬,舞台上90后演员敬业专业;“远看”90后吃不下苦、合不了群,“近看”90后倔强懂担当,独立也团结;他们是有着时代烙印、别具一格的新新人类,他们也是传承厚德博学、艰苦卓绝精神的菁菁学子,他们,一直在成长。走近《上大学》,看见自己《上大学》能够创作,因为真实感动了编创。《上大学》华丽首演,因为主创的真诚付出。在幕后的创作与排演中,主创们无数次为角色、“原型”动容;在幕前舞台下,观众也无不为发生在身边的感人事迹再次潸然。
  在记者的采访中,几乎每个学生演员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曹云露教授、曹阳飞宇的故事对他们来说耳熟能详,但作为这一演员如何去与人物原型交流,难度特别大,在通过各种努力逐渐入戏后,不仅体会到了角色的心情,更理解了人物原型的所作所为。曹教授、飞宇故事虽然发生在自己身边,但以前总是觉得楷模“高不可攀”,经过演出,同学们表示,飞宇学长是与他们一样的普通学生,只是有着不同的遭遇,飞宇所做的都是子女为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一个学子在求学追梦路上应有的付出。他们承诺要认真反省,做自己应做的事。
  无独有偶,观众们除了惊叹于话剧的情节、演员的表演等,更多地是表示他们原来距模范很远。一位学生观众表示,看了《上大学》让他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令他对上大学这件事有了新的思考,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了新的规划。一位老师说,“大道理大家都懂,但体会可能不深。模范也是人,他们做得也都是平凡的事。但他们之所以被成为先进,是因为他们把平凡的、普通的、一个人应为的事都不折不扣、持续不断的做着。而这恰恰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所以大家被感动了。”
  走近《上大学》,榜样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离自己更近。走近《上大学》,看见了对90后的偏见,也看到了90后的成长。走近90后的《上大学》,我们看见的更多,我们应做的更多。(记者:黄兰婷 陈根财 饶晖 郑志森)